年内近2000家私募被注销 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原标题:年内近2000家私募被注销 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资料图片)
图虫创意/供图 陈锦兴/制图 |
证券时报记者 许孝如
随着监管趋严,私募业正掀起新一轮注销潮。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近日,今年以来已有1959家私募被注销,接近去年全年2217家注销数量的九成。其中,7月以来有58家私募被注销;6月则有82家私募被注销。
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有20家私募注销,其中,华为旗下知名投资机构“哈勃科技创业投资”在列。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自去年登记备案以来,哈勃投资超过一年没有备案首只私募产品,被协会“依公告注销”。
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上周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两项自律规则的发布,风险机构和不良机构将加速出清,行业的洗牌也将加速。
新一轮注销潮来袭
2014年,私募行业开始实施登记备案制度。2016年~2017年,基金业协会进一步规范私募管理人的登记备案,并完善退出机制,出现了第一波注销高峰。
随着私募行业不断规范化和专业化,一批投资大佬“公奔私”,资金和人才迅速涌入,私募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募集、备案、基金运作和投资等方面,不少风险逐步显现。基金业协会表示,及时注销涉事机构,可以持续地打击买“壳”和卖“壳”,有序清理风险机构。
2022年,基金业协会对803家私募管理人开展自律检查,注销私募管理人数量突破2000家,达到2217家。
进入2023年,私募行业的监管力度加码,今年1月就有1564家私募被注销。其中,仅1月20日,基金业协会就披露注销了1449家私募。有行业人士表示,继2016年~2017年经历注销高峰后,私募行业正掀起新一轮的注销潮。
截至7月16日,今年以来已有1959家私募被注销,已接近去年全年2210家注销数量的九成。其中,“协会注销”类型为1594家,“主动注销”类型为335家,“依公告注销”类型为30家。
7月58家私募被注销
7月以来,已有58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6月则有82家私募管理人被注销。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基金业协会注销了2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中,哈勃科技创业投资在列。
哈勃投资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30亿,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过去几年,哈勃投资在半导体领域频频投资,堪比顶级VC(风险投资)机构。2022年1月14日,哈勃投资正式备案成为私募管理人,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据了解,自去年登记备案以来,哈勃投资超过一年没有备案首只私募产品,被基金业协会“依公告注销”。有行业人士表示,哈勃投资可能暂时还没有通过私募行业募资的打算,所以迟迟没有备案首只产品,被基金业协会按照规定注销。未来,哈勃投资若想恢复私募管理人登记,仍需要按照最新规定重新提交材料登记备案。
2022年5月26日,基金业协会在关于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服务的问答中提到,自该问答发布之日前一年内已登记但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首只私募基金备案时限由现行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哈勃投资从备案登记至其注销刚好满18个月,仍未注册发行过任何私募产品。
扶优限劣持续升级
今年以来,私募行业的“扶优限劣”政策持续升级。
7月14日,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两项自律规则,分别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
其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明确了基金业协会对私募管理人实施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的具体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则重新制定了私募管理人失联的相关处理流程。
《失联指引》还明确,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管理人,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重新登记,不得成为私募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
值得注意的是,私募管理人被基金业协会注销后,部分私募管理人名下若仍有继续运作的基金产品,需要妥善处理在管基金财产和后续事宜。
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一系列新规的发布,行业的洗牌也将加速。今年5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要求,管理人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私募基金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私募法人或高管要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今年4月28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引》要求连续60个交易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进入清算流程(市场波动导致净值变化除外)。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正在运作的证券私募产品约9.5万只,其中约3.6万只产品规模在500万以下,这或意味着将有一大批私募基金面临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