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历史切面与生命延续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日益高涨的热情,博物馆成为了出行的热门目的地,各大城市的顶尖博物馆一时间成为诸多游客种草打卡的标配。在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书画是广受观众喜爱的热门类型。书画类展览在博物馆的临展和常设展中频繁出现,书画类展品也是展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要如何深入地赏读一幅画,把握其中呈现的历史碎片,将其放入整体的历史中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获取历史信息,往往是画作欣赏的难点所在。黄小峰《〈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一书以传世名迹、辽宁省博物馆藏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为落脚点,为剖析画作的历史切面提供了极佳的角度和蓝本。
黄小峰著《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河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5月
此书从画作的基本信息入手,首先将画作置于赏读的场景之中,介绍其形制、风格,随后围绕对画作内容的争议与猜测,展示了画作本身以及对画作的阐释和解读,呈现出一个个历史切面。从虢国夫人其人,到画作具体年代的确认及所有人的流转,再到画面中的马匹、女子服饰等内容细节,均是特定历史的缩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其论述的出发点,但并非唯一落脚点。书中既包含对由宋至民国其他同类题材虢国夫人图像的纵向比对,展现此画作在造型与风格上的历史坐标;也包含对画面细节中人物衣着、所骑马匹、题签藏印等内容的横向比对,标示这些细节所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比对与解读,原本平面的画作变得生动立体,而在这一层层剖析的过程中,引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历史问题。
首先,画作呈现出完整的女性空间,展示了性别与权力的流转。作者认为,画作中的第1、3、9人均为男装女性,尤其第一人身着深绿色绣有团花飞鸟图案的襕袍,与身着白色圆领缺骻袍的男装侍女相区别,应为虢国夫人。女子着男装本身便是对传统的颠覆,实属“服妖”,侍女着男装便于行动,而虢国夫人所着的更高品级男装则彰显出其身份。在这里,服装成为了身份和权力的标示。着男装的虢国夫人通过打破服装营造的性别界限来彰显自身的权力,但着男装的行为本身,亦是对此时服装所隐含的男性掌握权力这一事实的认同。抛开画面本身,后代对画作、对其中展示的虢国夫人形象的不断想象,实则表达的是对杨贵妃、对盛唐权力更迭的追摹。虢国夫人成为了性别和权力的符号,投射出盛唐时代女性的身份与政治空间。
其次,对画作中历史信息的识读,体现了图像与历史的互证。图像是信息的载体,历史中的图像承载了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信息,而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系统整理后,能够反过来帮助判断图像所处的时代。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通过唐代不同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女俑及壁画,归纳出了唐代妇女的多种髻式及其盛行的时代。《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应是盛唐的情景,但女子所梳发髻却为流行于中晚唐的堕马髻。可见,画面中描绘的虽为唐代女性出行,但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后代对唐代的想象。正如彼得·伯克所言,图像可以见证未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从过去的表象中发现的歪曲恰恰可以证明过去的观察角度和“凝视”。即便画作本身便带有艺术创作的夸张和想象等成分,但其描绘的细节、观察的视角,依然能够透露出所处时代的历史信息。将同时代的画作进行比较归类,寻找其共性,则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直观的历史信息。画中五人圆领袍的腰间系有红色的腰带“红鞓”,是宋代普遍流行的样式;而画中男装女子的襕袍缺少膝下位置的横襕,也是宋代襕袍中常见的样式。这些内容均在宋代的其他画作中有所体现,以此可以判断,画作带有宋人根据自己时代的制度进行的想象。通过有明确断代的宋代其他画作,可以构筑出宋代物质生活的社会景观。通过整体的社会景观及图画细节,结合史料记载等信息,能够辅助判断没有明确纪年画作的所处时代,这正体现了图像和历史的互证。
再次,对于同一问题的多种解读,体现了研究者对自身的观照。在对画作的内容解读过程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一般认为画作是展现虢国夫人奢侈生活的纪实性画作,也有认为它表现得并非特定是虢国夫人,而是展现唐代贵族女性的踏青活动。还有学者认为,画中马队呈现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具有政治和宗教的象征意义。对同一幅画作产生的不同解读,是研究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出发进行的历史解读,这正体现了克罗齐所言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从自身出发对画作进行的释读,既体现了研究者个体的兴趣点和视角,也不断累积着靠近历史的真实。在解读画作的同时,这些对于画作的解读也成为史料,为后世研究者展示此时画作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现实关照。
最后,画作的流转和对画作的层层解读,持续地构筑着画作的生命史。徐坚在其著作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物的生命史”模型:物的制造过程受其物质性情境制约,构成了“言前之意”,物的历史性情境是集中制造物的意义的时刻,形成了“言面之意”和“言下之意”,而在物脱离制作者和使用者控制后,一代代深受自身社会和历史情境影响的阅读者不断赋予其“言后之意”。在本书的分析过程中,《虢国夫人游春图》多种层面的意义得到了追溯和衍生,正符合这一模型。从画作形式来看,此画为手卷,在画心之外可以无限增加纸张供鉴藏者撰写题跋感言。这一形式本身就为画作的生命延续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画作在创作结束的一刻,其物质上直接呈现的“言面之意”和在文化、语境等背景中呈现的“言下之意”便已固定,但手卷形式呈接的诸多后代题跋感言,既为画作不断增添新的注脚,也在呈现其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些感言和印记,直接将画作的“言后之意”保留在了画作中,在物质和意义双重层面延续了画作的生命长度,又不断书写着新的言面和言下之意。从对画作内容的考据来看,历代对画面内容、流转经历的研究判断,是试图接近画作言面和言下之意的不断尝试,更是构筑了其日益丰富的“言后之意”。研究者从画作的一个个历史切面出发,试图还原其社会环境和创作意义,层累地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意义重塑。不论是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还是美术史、服饰史、政治史角度,它的“言后之意”都在拓展延续。从画作承担角色来讲,随着画作从私人收藏转为博物馆的展品,它不再只是文人私藏的观赏品,而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意义。画作原本的观赏方式被打破,在展柜中展开、被观众凝视,自然地起到了美育的作用。其作为展览的一环,是支撑展览内容的证物,为展览内容的呈现提供了物质和意义的信息。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表现出的是史料价值。正是这种多元的角色转换,使其获得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生命意涵。
《〈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从《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诸多历史切面入手,图史互证,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对画作内容的诸多争议与考据。这些研究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画作进行的解读,共同构筑了画作的“言后之意”,使其脱离了画作本身,获得了更丰富的历史和社会价值。书中呈现的种种问题,既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虢国夫人游春图》提供了扎实的资料,也涉及到许多能够引发美术史、历史学研究者深入思考的史学问题和理论问题。从物的历史切面入手,深挖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连缀出一部动态的、鲜活的画作生命史。以此为蓝本,或可为此类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作者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